NO.5:黄鱼煨面
黄鱼煨面是上海的著名美食,鱼香肉嫩,面条劲道,味道可口。
制作方法:
- 把小黄鱼拆头拆骨放入油里编一下然后加水烧汤。
- 小黄鱼的鱼肉先放在一边等会下面条的时候再用。
- 不一会就熬成雪白的黄鱼汤了。
- 把黄鱼汤里的骨头全部滤干净,然后再倒入锅中加入雪菜调味。雪菜是灵魂。
- 放入面条和小黄鱼肉,煮面入味即可。

NO.6:水晶肴肉
水晶肴肉是上海的一道传统美食,肉质清香醇酥,香而不腻。
水晶肴肉又名水晶肴蹄、镇江肴肉,是江苏省镇江市的一种传统特色名菜,属于苏菜系。该菜品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后因硝、肴读音相近,遂改称“水晶肴肉”。又该菜选用猪蹄为原料,经硝、盐腌制后,配以葱、姜、黄酒等多种佐料,以宽汤文火焖煮到酥烂,再经冷冻凝结而成。具有形态美观、清醇鲜香、油润滑爽、肥而不腻等特点,是苏南地区传统的风味名肴。
制作方法:
1.猪蹄剔去骨,用铁扦在肉面上戳些小孔,每只蹄均匀地洒上硝水,再用盐揉擦,待肉色变红后取出泡入水中,漂去涩味,刮净皮上污物,用温水洗净;
2.锅上火倒入清水,将猪蹄放入煮开后捞出洗净;
3.另取锅倒入卤水,略加清水,将花椒、八角、葱姜装入小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中再加盐、绍酒,以旺火烧沸后用盘压紧蹄肉,移至小火煮约3个小时,使蹄肉酥烂出锅;
4.将煮好的蹄肉皮朝下放入方盘内,摊平压紧,将锅内老卤烧沸,撇去浮油,放入明矾,加少许清水,再撇去浮油,将汤卤舀入蹄盆,淹满肉面,放阴凉处冷却“凝冻”,即成水晶肴蹄。

NO.7:蟹黄灌汤包
蟹黄灌汤包是上海著名的特色小吃,包子皮薄馅鲜,汤汁满口。
所谓可以吸的大闸蟹。
制作方法:
1.将面粉加水和匀揉透,放置片刻。
2.猪肉剁成肉茸,蟹内剁碎,锅内加猪油烧热,放入蟹肉、蟹黄、姜末煸出蟹油,与肉茸、皮冻、酱油、料酒等调拌成馅。
3.将面团搓成长条,揪成每50克4个的面坯,擀成圆皮,加馅捏成提褶包,上蒸笼用旺火蒸10分钟即可。

NO.8:上海阳春面
上海阳春面是上海的一道传统美食,阳春面口感劲道香软,味道清香可口。
制作方法:
1. 高汤,分荤素两种;一般家庭常用鸡壳、猪骨炖制荤高汤;用黄豆芽、香菇根或蘑菇炖制素高汤;
2. 炖高汤要用冷水,水量要盖过食材。可以加酒去腥味,但切忌放葱姜,以免串味或夺味。制汤时一定要用小火,保持汤水不沸,一直焐到骨酥肉烂,方才可以。讲究一点的,这还不算好;要将炖好的汤水泌出,再用纱布滤去杂质;冷却后,刮去面上的冻油;然后把汤重新煮沸,倒入打散的蛋清,边倒入边搅拌汤水,使蛋清裹住汤里的混浊之物,等到蛋清凝结后撩起丢弃;这才有了清清爽爽的高汤,这种高汤,才能当做上好的面汤底来使用;
3. 猪油,是上海阳春面的点睛之笔。它不同于麻油,不同于葱油;一碗面的滑润,那种似有还无,似无却有的境界,靠的就是那一勺猪油的香气。如今推崇低脂低糖的饮食理念,那一勺猪油可能要承载无数莫须有的罪名,真让人替阳春面抱不平;
4. 有了高汤、有了猪油,葱也有讲究。那一定得是上海的小香葱(俗称白米葱),极细的那种。这小葱绝不是从一大堆粗壮的葱里挑出来的细瘦,那是赝品。上海的白米葱生来就是细细的,却也饱满,而且特别的绿,是那种生机盎然、赏心悦目的绿,属于葱类中的萌版。做阳春面时,去掉葱白,只取全绿的葱杆,切成两三毫米长的葱末,也叫葱花;
5. 此时,准备一个阔口的面碗,加点盐,挑上一哚熟猪油,灶上同时烧着清水和高汤...面可以自制,也有专门机制的阳春面,但最好是细面;阳春面的质感相对于其他面条要稍微硬一些;
6. 水烧开后放入面条,再沸时把面撩起,用漏勺托着放在流动的水下冲洗至面条冷透,然后放到沸腾的高汤锅里,等汤再滚时,用筷子撩起面条,尽量举高,把面的底端先放入碗中,顺势折上几折,看上去很齐整;然后,舀入高汤,但不宜太多,要让面稍稍高出汤一点点才好,最后撒上葱花,大功告成。
一清二白是评判阳春面的一个重要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