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2、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3、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4、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5、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 “傲” 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6、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8、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
9、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0、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 “致良知” 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4、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15、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16、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8、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19、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0、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21、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22、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23、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24、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2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7、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9、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30、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31、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32、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3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 祸全。
34、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 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35、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 未尝离却事物。
36、‘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 知勉行’事。
37、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8、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 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 谷。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39、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 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40、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 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 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 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 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 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 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 甚用?”
41、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 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 圣如尧、舜,在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 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字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42、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43、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说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 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44、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5、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46、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
47、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 是专主一个天理问立志。
4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 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9、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0、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5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3、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54、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里,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 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5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经典语录)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5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5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5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 道。
60、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 是日又有省。
61、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着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 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62、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63、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 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64、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65、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 而实放溺也。
66、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 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 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7、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68、立学、立言之着,立德、立身之典。
69、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70、圣人必可学而至。
71、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72、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73、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74、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75、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76、知善知恶是良知。
77、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78、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79、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80、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8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8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84、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85、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8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
87、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88、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89、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90、人生大病,只是一 “傲” 字。
9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9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93、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94、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95、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96、求道须深下去。
97、只求力所能及。
98、耐住寂寞,久久为功。
99、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00、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101、天理即是仁心。
102、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03、不动心,不烦恼。
104、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105、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106、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107、最怕是傲字。
108、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09、不做就是不知。
110、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11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12、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 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14、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115、嘴巴闭关,身体力行。
11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17、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18、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119、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20、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21、自省才能自明。
12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123、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 美太发露耳。
124、路,尽管去走。
125、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26、意即圣人的道理并不是向外索求於事物的理,人本来独立,任何的觉受当由自己承担,不该只做孤独的情态去解释,另一层意思正是指出人具有自己完成自己的心体,认识此心体才是自家 体会的根本关键,更是工夫的精要处。
127、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128、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129、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130、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131、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132、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13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34、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35、知行本体 ,即是良知良能。
136、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37、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38、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39、知善知恶是良知。
140、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41、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42、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43、亭前格竹。
144、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145、处朋友 ,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146、圣人必可学而至。
14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48、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49、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 ——— 《传习录》
150、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151、王文成公则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152、王学: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
153、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54、教育主张: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15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56、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5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58、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59、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60、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61、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162、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16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64、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65、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166、勾头女子挺胸汉,一生富贵半生闲。
167、心之良知之谓圣。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68、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69、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70、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17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7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73、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174、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175、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17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77、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178、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79、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80、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181、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18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83、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84、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85、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186、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187、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18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89、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90、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19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92、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9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9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9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96、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197、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98、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199、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20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01、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202、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203、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204、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205、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06、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207、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208、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209、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210、为学大病在好名。
211、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21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